
食谱的内容 食品历史有哪些呢

古籍中有没有发现过菜谱?比如先秦和汉唐做菜到底怎么做的?
古代中国的饮食和现代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古代物流不发达,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食材和调味料在古代是根本吃不到的。比如常见的辣椒,中国人大规模吃辣椒的历史也就是从民国开始的。
汉朝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所以在先秦时代,古人是吃不到这些,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五谷是主食,肉食和蔬菜是副食,要搭配来吃,《诗经》里也记载了二十多种蔬菜的吃法。
而是在先秦时代,天子一天可以吃四顿饭,诸侯一天能吃三顿,平民一天只能吃两顿,所以大家都想当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了能多吃饭。
先秦的人吃饭,主要还是以烤制和煮为主,炒菜这种吃法要等到宋朝以后才会出现,而蒸是三国时代才出现的烹饪方式。先秦时代大家主要的菜谱就是用鼎煮小米饭、煮白菜和烤肉,然后调料最多就是撒点盐巴,咱们现在的常见的调味料先秦根本没有。
到了汉代,由于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西域作物和食物吃法,胡饼也就是现在的烧饼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对饮食的记载应追溯到。秦以前《黄帝内经》。就对餐饮的详细描述与饮食养生之道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到了唐代餐饮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境地,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都对饮食有很多的描写和诗词赞美。在宫廷厨匠门有很多对菜的研究和菜谱的制作。只是流传下来的很少。
在中国,学界一般认为现存最古老的菜谱出现在约1000年前的北宋。事实上,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已记载菜谱近百种。
更早的时候从史书中看应该大部分是烤的肉,用鼎之类炖菜,食用的菜类型比较少。不过面条貌似在汉代就有,还有汤,酒等。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上次回答了我国食用油的历史,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炒锅发明于宋朝,因此在这之前大家都只能吃烧烤和水煮。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考古没有发现炒锅并不能说明那个时代没有炒锅,古代陪葬品一般都用比较珍贵的物品,像青铜鼎、精美器皿等,这些物件在当时很珍贵,用于陪葬也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而铁锅作为厨房专门用具,很难想像哪位王公贵族会在死后要求把厨房的炒锅带入墓中。
这里记载的是当时君王享用的食物,肉类选用六畜,主食就是六谷,这些食物搭配出来的美味有120种。最后一句“酱用百有二十瓮”,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酱的制作方法,《周礼》并没有明确指出这120瓮酱是什么酱,但可以肯定这是属于调味品。
这里说的是肉与油的搭配,春天的羊羔肉和猪肉,必须要用带香味的牛脂油来料理;夏天的鸡肉和鱼肉,就要用带臊味的狗脂油来料理;秋天的牛肉和野兽肉,要用带腥味的鸡脂油来料理;冬天的鲜鱼和鹅肉,则要用带膻味的羊脂油来料理。这里我用“料理”这个词来解释文中的“膳”字,但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膳就是煎,因为用不同的油来处理不同的肉,只有煎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当时处理的方式确实是煎,那么用于“炒”菜的锅在西周就已经有了。
这是对肉类味道的定义,水中的肉是腥的,吃肉的动物肉是臊的,吃草的动物肉是膻的。那么最美味的是什么呢?文中列举了几种美食,现在看来相当奇葩:比如肉类有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鱼类有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蔬菜有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湖的芹菜;调料有四川阳朴的姜、大夏国的盐;主食有玄山的禾、不周山的粟等等。
《吕氏春秋》记载的食材很奇葩,有些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兽也出现在食材中,这是作者希望体现君王能够享用人间最豪华的美味佳肴才引用,就像人们所说的“龙肝凤髓”,只是一种珍贵食物的比喻,并非真实存在。不过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烹饪食物的技巧,到了汉唐时期,菜肴已经非常丰富了,唐朝盛行一时的“烧尾宴”就记载了大量菜谱。
中国古代有哪些历史名馔?
名馔也就是指知名的美食。“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因此历史上的名馔自然也少不了。
这些历史名馔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贵族膳品,一类是平民大众菜肴,这种饮食的阶级分化很早就已出现,正如《国语·楚语下》中所说:“天子食太牢,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贵族膳品,有时也被称为“官府菜”。许多官僚贵族平时生活奢侈享受,官府中聚集许多厨师,收录各地美味。而平民大众之家的饮食通常简单朴素,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田园果蔬为辅食,肉食很少。
纵观中国历史,较为知名的官府菜有孔府菜、谭家菜、随园菜等,不过它们发展到后期也吸收融合了许多平民大众菜肴的风格。
孔府菜中的知名菜肴有“燕窝四大件”。这道菜是用燕窝、鸭块、蛋黄等食材进行制作,分别拼成“万”、“寿”、“无”、“疆”四字。这个“万寿无疆”燕窝组菜是清代光绪年间孔府献给慈禧太后六[_a***_]寿贺宴的菜肴,从而得以闻名。
随园菜源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录的膳品。随园菜追求菜品雅致和食物的天然本味,其中发展出了很多知名菜肴,例如“清蒸鲥鱼”、“白水羊头”,这些菜肴在如今依然十分流行。
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所创立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将南方菜和北方菜的菜色风格相结合,其中的代表菜有“葵花鸭子”、“黄焖鱼翅”等。
我国自古以来饮食文化就极度发达,题主所说的历史名馔简直不要太多,话不多说上菜。
首先第一个雉羹,即野鸡羹,据说是约4000多年前彭祖所创。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就有这道菜的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鹄羹,即用天鹅肉制作而成的羹。相传是商汤时伊尹所创。在屈原的《楚辞·天问》就记载了这道菜:“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汉·王逸注:“后帝谓殷汤也。”
腼鳖,即烂煮鳖,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屈原《楚辞·招魂》:“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露鸡,即卤鸡。出自屈原《楚辞·招魂》:“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
五味脯,在《齐民要术》第七十五中有这道菜的记载:“正月、二月、九月、十月为佳。用牛、羊、鹿、野猪、家猪肉。或作条,或作片,罢,各自别搥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取香美豉,用骨汁煮豉,色足味调,漉去滓。待冷,下盐;细切葱白,捣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以浸脯,手揉令彻。片脯三宿则出,条脯须尝看味彻乃出。皆细绳穿,于屋北檐下阴干。条脯浥浥时,数以手搦令坚实。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腊月中作条者,名曰“瘃脯”,堪度夏。每取时,先取其肥者。” 亦有鳢鱼为原料之鳢鱼脯记载。
猪蹄酸羹,同样出自《齐民要术》第七十六:“猪蹄三具,煮令烂,擘去大骨。乃下葱、豉汁、苦酒、盐,口调其味。旧法用饧六斤,今除也。”现今在江淮一代的冰糖烧扒蹄,是此法的新发展。
羊盘肠雌斛 我国早期的红肠。记载于《齐民要术》第七十六:“取羊血五升,去中脉麻迹,裂之。细切羊胳肪二升,切生姜一斤,橘皮三叶,椒末一合,豆酱清一升,豉汁五合,面一升五合和米一升作糁,都合和,更以水三升浇之。解大肠,淘汰,复以白酒一过洗肠中,屈申以和灌肠。屈长五寸,煮之,视血不出,便熟。寸切,以苦酒、酱食之也。”
蜗醢,即蜗牛肉制成的肉酱,相传商周时期,蜗牛就成为天子的珍食。《礼记·内则》曰:“食,蜗醢而苽食雉羹,麦食脯羹,羹,析稌犬羹,兔羹,和糁不蓼。”所以很多人喜欢吃法国蜗牛,殊不知早在周朝,我国就已经开始食用蜗牛了。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很多,笔者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欢迎大家补充。
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中的美食有哪些?
《鱼丽》:《诗经》中的美味,竟然可以当作学费交给孔子
《诗经》中,鱼被官方列为六牲之一,可见人们又多爱吃鱼!排在鱼之前的其他五牲是牛、羊、珠、犬和雁。
每逢季冬季节,天子会专门举行仪式,用全鱼祭祀神灵,宣布可以开始打鱼;到了季春时节,鲟鱼到来的时候,天子又要专门用鲟鱼上供。
就是说,和现在人们的生态观念相同,古代用有休渔期,夏天是不能***的。
鱼丽于罶,鲳鲨。
鱼丽于罶,鲂鳢。
鱼丽于罶,鰋鲤。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鱼丽》
这是古代宴会上的美味鱼,如果认为古代人只会炖鱼这一种做法,那就太低估他们的厨艺了。
科学家破译了一份4000年前的楔形文字食谱,上面到底写了啥?
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这个需要专家中的专家回答,或者邀请4000多年前的人来回答!
不过前段时间新闻报道故宫有奖励只要是翻译古文有奖励,这个是个好办法!全民参与,群策群力!
据最近了解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成功破解的一份楔形文字食谱。这份食谱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是科学已知的最古老的食谱。最有意思的是这个跨国研究楔形文字的团队把自己戏称为是烹饪考古学家。
这份食谱是用古巴比伦和亚述文哈佛组建这个kua字刻在陶土片之上,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ivilization),又称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古代文明,其本身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在这边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国家则有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等等。
这些陶土片目前存放于耶鲁大学的巴比伦研究中心。其中的三片大约生产于公元前1730年,而另外一片要晚约1000年。
( 如上图 楔形文字 )
-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哈佛大学的化学家皮亚·索伦森(Pia Sorensen)表示:“这些食谱的内容不多,一般只有四行,因此存在很多***设。”
- 根据另一位研究人员戈伊科·巴里亚莫维奇的说法,该科学小组的工作类似于吧一些乐谱重置,字面上的任意一个音符就会改变一段话的意义。而用这种办法,科学家设法复原了许多配方。例如,他们复原了炖羊肉的说明
- 更深层次去了解这些秘密是没可能了,毕竟这些食谱的厨师已经在4000年前去世了。但是,科学家们注意到,在那个时代,与现在所用食材和烹饪手法来说都不胫相同。几乎所有的美索不达米亚菜肴的基础都是肉类。
- 这些陶土片说明是古时候的人们经常煮肉汤,并且是用这些肉汤来让自己身体强壮。
- 研究人员重现了一种羊肉汤的配方,这种汤,用于治疗感冒。它的主要成分是韭葱和芫荽。另一种药用汤被称为“ Mu Elamutum”,是一种异国菜,说明这种汤来自其他国家,也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
4000年前的文献中,已经存在厨房的概念。这项研究在一定程上有助于追溯从古至今炖羊肉的演变,尽管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许多和现代不同差异。
- “与古代一样,我们不但添加了盐和黑胡椒,还添加了多种调味品用来增强香气,增强口感,佐料并且不是一股脑的全放,而是分阶段地添加,让味道逐渐进入肉中。”伊拉克菜烹饪史学家纳瓦尔·纳斯拉尔这样说道,解释着自己对肉对食物的理解。
- 比如食谱中就提出,肉汤和韭菜香菜混合可以治疗感冒。
- 许多内容都是用外文来记录的,这说明在当时地区与地区文化交流非常紧密。
- 正所谓是“民以食为天”,文字被人类发明之后,大多用来记录人类的食谱和食物,我们尚且不能称之为“美食”,但却可以称这些记载的文献为“美食食谱”,这些食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而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类了解了从古至今烹饪方式的演变,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们的饮食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定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jsgmh.com/post/17430.html发布于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