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谱佐料 食品历史介绍怎么写
中国美食火锅文字的由来?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成吉思汗发明的。他长年统兵征战四方,看到士兵们吃传统的烧烤羊肉很费时,为了使得部队不延误战机,他将羊肉切成小块掷进沸腾的锅里,从此这个世上就有了火锅。第二种说法一千多年前,在长江三峡,一群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就在江边砌土为灶。他们掏出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长江水,熬成汤,佐以烈酒,烫食鲜鱼活虾及各种蔬菜。一番豪迈,一番***,全身疲乏顿消,纤夫们又吼着激昂的号子,背着纤绳上路了。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
其历史悠久,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史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到了明清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古籍中有没有发现过菜谱?比如先秦和汉唐做菜到底怎么做的?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对饮食的记载应追溯到。秦以前《黄帝内经》。就对餐饮的详细描述与饮食养生之道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到了唐代餐饮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境地,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都对饮食有很多的描写和诗词赞美。在宫廷厨匠门有很多对菜的研究和菜谱的制作。只是流传下来的很少。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上次回答了我国食用油的历史,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炒锅发明于宋朝,因此在这之前大家都只能吃烧烤和水煮。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考古没有发现炒锅并不能说明那个时代没有炒锅,古代陪葬品一般都用比较珍贵的物品,像青铜鼎、精美器皿等,这些物件在当时很珍贵,用于陪葬也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而铁锅作为厨房专门用具,很难想像哪位王公贵族会在死后要求把厨房的炒锅带入墓中。
这里记载的是当时君王享用的食物,肉类选用六畜,主食就是六谷,这些食物搭配出来的美味有120种。最后一句“酱用百有二十瓮”,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酱的制作方法,《周礼》并没有明确指出这120瓮酱是什么酱,但可以肯定这是属于调味品。
这里说的是肉与油的搭配,春天的羊羔肉和猪肉,必须要用带香味的牛脂油来料理;夏天的鸡肉和鱼肉,就要用带臊味的狗脂油来料理;秋天的牛肉和野兽肉,要用带腥味的鸡脂油来料理;冬天的鲜鱼和鹅肉,则要用带膻味的羊脂油来料理。这里我用“料理”这个词来解释文中的“膳”字,但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膳就是煎,因为用不同的油来处理不同的肉,只有煎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当时处理的方式确实是煎,那么用于“炒”菜的锅在西周就已经有了。
这是对肉类味道的定义,水中的肉是腥的,吃肉的动物肉是臊的,吃草的动物肉是膻的。那么最美味的是什么呢?文中列举了几种美食,现在看来相当奇葩:比如肉类有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鱼类有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蔬菜有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湖的芹菜;调料有四川阳朴的姜、大夏国的盐;主食有玄山的禾、不周山的粟等等。
《吕氏春秋》记载的食材很奇葩,有些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兽也出现在食材中,这是作者希望体现君王能够享用人间最豪华的美味佳肴才引用,就像人们所说的“龙肝凤髓”,只是一种珍贵食物的比喻,并非真实存在。不过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烹饪食物的技巧,到了汉唐时期,菜肴已经非常丰富了,唐朝盛行一时的“烧尾宴”就记载了大量菜谱。
在中国,学界一般认为现存最古老的菜谱出现在约1000年前的北宋。事实上,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已记载菜谱近百种。
更早的时候从史书中看应该大部分是烤的肉,用鼎之类炖菜,食用的菜类型比较少。不过面条貌似在汉代就有,还有汤,酒等。
古代中国的饮食和现代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古代物流不发达,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食材和调味料在古代是根本吃不到的。比如常见的辣椒,中国人大规模吃辣椒的历史也就是从民国开始的。
汉朝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所以在先秦时代,古人是吃不到这些,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五谷是主食,肉食和蔬菜是副食,要搭配来吃,《诗经》里也记载了二十多种蔬菜的吃法。
而是在先秦时代,天子一天可以吃四顿饭,诸侯一天能吃三顿,平民一天只能吃两顿,所以大家都想当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了能多吃饭。
先秦的人吃饭,主要还是以烤制和煮为主,炒菜这种吃法要等到宋朝以后才会出现,而蒸是三国时代才出现的烹饪方式。先秦时代大家主要的菜谱就是用鼎煮小米饭、煮白菜和烤肉,然后调料最多就是撒点盐巴,咱们现在的常见的调味料先秦根本没有。
到了汉代,由于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西域作物和食物吃法,胡饼也就是现在的烧饼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古代菜谱配方?
周代“八珍”:
①淳熬:肉酱和膏油,浇在稻饭上(古代把有角动物如牛、羊的油脂称为脂,无角动物如猪、犬的油脂称为膏)
②淳毋:肉酱和膏油,浇在黍饭上
③炮:乳猪去内脏,腹中装满,用草绳捆扎,外面涂泥,烤干,揭去泥壳和外皮,涂上米糊,以动物油脂漫过肉身煎肉,然后把肉和油脂放入小鼎,外面是大汤锅,煮三日夜(低温油煎),直到肉熟透,最后以酱醋调味蘸着吃(把乳猪换成羊羔也可以)
④捣:把牛、羊、麋、鹿、獐等动物的里脊肉取出来,反复捶打,去掉筋膜,蘸酱醋吃(没说怎么做熟。但反复捶打的话,很可能是生吃,类似阿根廷牧人早上把生[_a***_]压在马鞍底下,骑半天然后拿出来蘸辣酱油直接吃的做法)
⑤渍:新杀的牛肉,逆纹切成极薄的片,在酒里腌渍,然后用肉酱、梅酱和醋蘸着吃(羊肉也可以)
⑥熬:牛、羊、麋、鹿、獐的生肉,反复捶打,去掉筋膜,摊在苇席上,撒上姜末和桂皮,用盐腌,晒干后吃。如果嫌硬,也可以用肉酱炖了吃
⑦糁:牛、羊、猪肉,切粒,加上稻米(可能是米粉),用稻二肉一的比例,将两者掺合在一起,煎着吃(按照先秦烹饪方法,是用动物油脂)
⑧肝膋:狗肠子外的网油包裹狗肝,抹上米糊,烤着吃
唐代以前中原糕点多为糯米黄米蒸制,用豆面、蜂蜜、饴糖等调味的糗饵、糕糜、粉糍、粔籹之类。南北朝开始流行乳酪杏酪一类甜品。唐代东西交融,使用乳酪、酥油、石蜜、蔗糖、糖霜等配料油煎和烤制的糕点花色也变多。韦巨源烧尾宴食单里的巨胜奴就是加了酥和蜜的寒具(油煎环饼。巨胜=芝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jsgmh.com/post/14023.html发布于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