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小旺

烹饪典籍有哪些书

小旺 2024-05-30 126
烹饪典籍有哪些书摘要: 宋元时期有哪些记载美食的重要文献?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与前代相比多了不少,有着对社会风俗详实的记载。其中对饮食文化的记载有很多,下面为大家列举几个专门记载当时美食的著作。首先是吴氏《...

宋元时期有哪些记载美食的重要文献?

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与前代相比多了不少,有着对社会风俗详实的记载。其中对饮食文化的记载有很多,下面为大家列举几个专门记载当时美食的著作。

首先是吴氏《中馈录》,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由妇女撰写的食谱。其作者是吴氏,浙江浦江人,其书记载了浙东地区大户人家的主妇烹制事物的食谱。书中的内容分为脯鲊、制蔬、甜食三部分。脯鲊记载的是肉类,有蟹生、炙鱼、肉鲊、算条巴子、炉焙鸡等;制蔬是素食类,有配盐瓜菽、糖蒸茄、三煮瓜、蒜苗干、芥辣、干闭瓮菜、蒸干菜等;甜食有炒面方、面和油法、雪花方、酥饼方、酥儿印方、五香糕方、煮沙团方、糖薄脆方等。

还有专门记载单个食材的文献,例如《菌谱》、《笋谱》等。《菌谱》写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菌类的专著,记载了松蕈、竹蕈、麦蕈等多种菌类食材的产地、生长特点以及食用方法。《笋谱》是宋代的一位僧人所作,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论述笋的名称、产地、性味做法、由来、杂事。

烹饪典籍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外,还有专门记载酒的专著——《北山酒经》,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该书中记载了制酒用的酒曲,有白醪曲、小酒曲、莲子曲等米制酒曲,与前代所记载的麦制酒曲不同

宋元时期还有关于饮食养生的专著——《饮食须知》,书中记载各类食物的性类特点和食用宜忌,以此来说明哪些食物有益于人体健康、哪些食物对人体有害,与今天的许多食疗养生书籍十分相似。

宋朝的有哪些关于美食的名著我不太清楚,不过历史上关于美食记载的最详细的作品应该是袁枚写的《随园食单》了,这本书记载着清代乾隆年间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的美味佳肴,总共有几百种,描写详细,做法也有介绍,是一本了解古代美食的很好的书籍。

烹饪典籍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朝历代军队行军作战的军粮都有哪些?

其实一直到近代,粮草一直是困扰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并非败在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手,而是由于粮草供应不上,造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才成就了人屠白起坑杀40万赵卒惨剧。


在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朝代,大多都是通过军垦,来满足部队对粮草的需要

烹饪典籍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偶尔有几个特殊的,首先是食人魔符登,他的军队出征从来不带粮食补给,而是把敌人的尸体当作士兵的口粮。战场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但尸体只剩下头颅,他们身体,都被前秦士兵当做了食物!苻登给出的解释:“吃人肉,健壮能斗!”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蒙古人,他们最擅长的是屠城,而屠城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咱草除根,永绝后患,另一个就是可以获取足够的粮草补给。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没有马匹,明朝建国后,吸取了这个教训,但他们同样没有草原放牧,于是从农民手中掠夺的大批土地种植苜蓿,粮草问题解决了,但是造成了大批的农民流离失所。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古代的军粮在不同朝代是不同的,这也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就是小米,小米在中国军队占据最高的地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在战争中的地位,毕竟吃不饱饭的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但是在古代保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让士兵吃上健康的食物呢,小米易保存,也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在唐宋之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北方适合小米,所以在唐宋之前军粮以小米为主,煮粥来作为军粮,里面加上一些蔬菜或者稀少的肉食,非常的粘稠。面食在当时不如小米好加工,自然面食就少了很多。在唐宋之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军粮中也就逐渐有了面食,面食中是很少有馒头之类的,大多是以干饼一类的为主。同时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以及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军粮中就出现了大米,最经典的就是水泡饭,但是依旧是以小米占据大头,煮粥的蔬菜也多以酱或者腌菜为主。在明清时期,一些军队就携带穿孔的圆饼,方便携带,保质期长,可以随时食用。在部队出发之前,会有送行宴,期间会有酒肉来激励将士的勇气。

谢邀。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关注,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要想士兵打胜仗,必须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很多人都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军粮,子渊就和大家说说秦汉时期军粮的那些事儿。

▲秦朝战争场景复原

古代五谷包括“稻、黍、稷、麦、菽”,不过由于早期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而水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因而早期军队主食都是以小米和麦子为主。主食虽然还过得去,但副食却是惨不忍睹。在军营中,鲜肉和新鲜蔬菜都是相当稀缺的,普通士兵基本上没有机会吃到,普通士兵的副食一年到头只有两样——大酱和腌菜,而且还常常吃出问题来。

▲秦陵兵马俑

首先说说主食。汉朝时人们所吃的米饭跟现在也有所不同,是用小麦、小米和稻米混合蒸成的米饭,里面还会加入食盐、蔬菜和肉蛋等。不同阶层的人每日吃饭次数也是不同的,普通人一天两顿,贵族三顿,而皇帝则可以吃四顿。士兵们虽然体力消耗巨大,但标准还是和普通老百姓相同,一天只吃两顿。

▲炒米

而在干粮方面,汉军所带的干粮有两种——粕和糗,其中“糗”指的是炒米粉一般做法是将五谷炒熟后捣碎,以便携带,相当于现在的炒米和炒面,吃的时候抓一把干粮,然后就着热水往下送。一些伙食比较好的军队,还会提供咸菜干等佐食。汉朝时还出现了豆腐,可以晒干制成豆腐干,而在三国时期,四川出现了馒头。

(粟米)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军粮可供选择的很少,想做为军粮的作物必须在民间广泛种植且国家有充足的库存才能做为军粮。其中粟米是当时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现在人们把比较细的粮食统称为粟。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大米可供食用,但是大米属于比较昂贵的食物,只有当时的大夫、诸侯可以消费的起,军队的主要粮草仍然是粟米,并且粟米的保质期更长,是大米的2倍,非常适合当作边疆驻军的储备。

军马所吃的精粮消耗是士兵的6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做为古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马,很多人通过看电视剧都以为军马只要在有草的地方就可以了,不需要额外消耗军粮。其实军马如果想要保证作战时体力的充沛、有爆发力,吃野草是远远无法满足的。在古代军马吃的是跟人一样的精粮,比如汉代的军马吃的就是粟米,一匹军马一天的口粮是6个士兵的总量,所以说在古代没有天然牧马场的情况下,想养一支骑兵是非常消耗国力的。

阙兴明

古人常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草”就是军马所要吃的草料,相当于近现代军队中武器装备所用的燃油;而“粮”自然就是指军粮了。 中国古代军队的行军作战主要靠人力,那时是冷兵器时期,将士们征讨四方或守卫边疆都是要大量消耗体力的,自然就得填饱肚子。因此,军粮的供应在后勤补给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军粮的种类,就不像现在的那些压缩饼干、军用罐头那么考究了,也就是根据地域的不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以汉末及三国时期为例,像北方的袁绍及曹操***,他们的势力范围与士兵主要来源都在北方,就自然以黍(小米)、麦这些为主了。比如曹操在攻打袁术时军粮吃紧,就借粮官王垕之头稳定军心。而这位悲摧的王垕所背负的罪名就是用小斛给伙房里分发了黍米(当然是曹操故意为之);而南方的孙权军团因地处鱼米之乡,他们的军粮就是稻米为主了;当然蜀汉的刘备军团也是以稻米为主

另外,古代大军征战四方,除了从后方带来的补给,也常常在用兵之地抢粮。比如诸葛亮五出岐山,在垅上跟魏将张郃对峙时,就指使姜维、魏延他们妆神弄鬼,将张郃大军预作军粮的几千亩麦地割了个精光。

再如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官兵吃惯了肉,就以马肉牛肉做成的肉干为主要军粮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就是如此。当然,蒙古大军在攻略中原时,也是抢到什么吃什么。这些在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面就有所描写,虽然是***,但有史学功底的作者也是写得比较合符情理的。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后勤补给断绝,连抢也抢不到了之时,那么就只有杀军马为食了。不过另有恐怖的史学记载,在官兵饿极了的情况下也有拿人肉为食的。据史学家考证,明末起义军张献忠的军队就是这样一支残暴之师。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吃什么军粮都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并无一定之规。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jsgmh.com/post/10865.html发布于 2024-05-30

阅读
分享